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火山策略
图源:图虫创意
据新周刊报道,在社会时钟里,35岁通常被人视作一个“分水岭”。尤其是在职场上,35已经成了最敏感的那个数字,很多人都不自觉陷入到一种“谈35岁色变”的危机感之中。毕竟,打工人都清楚,在这个年纪,很多事情的主动权已不在自己手里。35岁火山策略,被裁员,或者找不到工作,都成了家常便饭。35岁犹如一个透明的茧房,看不见摸不着,却困住你我他。文章还提出这样的灵魂拷问,让企业取消年龄歧视,很难吗?
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先厘清:35岁何以成为一道“坎”?这其实是主客观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最早是1994年印发的《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》中明确,公务员报考年龄上限为35岁。但35岁真正上升为集体性的年龄焦虑,主要源于方方面面“僧多粥少”矛盾的日益突出,以及“功利主义职场文化”的推波助澜。
展开剩余65%当“丛林法则”“狼性文化”被奉为圭臬火山策略,不理性竞争就会加剧,人也容易被 “工具化”“标签化”。一些企业就会对35岁以上职工的优点“选择性失明”,创新力不足、精力下降、家庭牵绊多、性价比不高等缺点就会被放大,进而将他们简化成负担和成本,而非资源和价值,将35岁视为“招聘门槛”或“毕业时间”,形成相应的年龄歧视,也就不难理解。这么看,35岁这道坎,也是“内卷生态”一种外化表现,而其的存在,还会进一步加剧“内卷”。另外,一些“35+”个体存在得过且过混日子问题,效率低下,无法创造真价值,也加高了这道坎。
这导致的后果就是,加剧各类不公、资源浪费,抑制创新活力和社会潜能的释放,禁锢发展与进步。在这种背景下,当前,破除“35岁”魔咒,呼声愈发强烈,行动也愈发坚定。
今年两会期间,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废除35岁就业门槛。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》明确,保障平等就业权利,消除地域、身份、性别、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。在一些国考和省考的公告里,部分招录条件年龄放宽至40岁。就在前几天,长城汽车宣布启动“35+计划”,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,其董事长魏建军表示,35岁不应该是终点,不过又一次“开场而已”。
真正的坎儿存不存在,从来都不在年龄本身,对个体而言,在于自己是不是可有可无可替代的,对企业而言,在于是否陷入人浮于事、低效内卷的泥潭,致使人才难以脱颖而出,对社会而言,在于是否能做到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。人才是社会的主角,“以人为本”永远是社会最坚实的底色。若方方面面都能认识到这一层,并付诸实践,那35岁这道坎不仅能跨过去,还能成为一个新起点。
“最好的年纪不是过去,而是现在” “别让35岁成为‘保质期’,人生可以一直‘保鲜’”,这应当成为社会的集体共识。年龄歧视的违法成本要进一步提高,企业要真正看得见“35+”人才经验沉淀与独特价值,摒弃“死板教条”,构建“活态”职场,社会不仅该激励企业主动拥抱“35+”人才,更要优化机制,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,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,提供更大舞台。当然,每一个“35+”个体,也应该争气,树立“终身学习”,克服本领恐慌,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,提高自己的竞争力,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归根结底:35岁这道坎火山策略,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,共同迈过!
发布于:浙江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